Search

Google
 

2009-03-22

容紹新老師的講義 (全篇完)

「藝術」這一名詞,說起來像很高深,其實沒有一點神秘,也不深奧。
藝術源於人民生活,舉凡人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人民的活動、節日、風俗及人民的情意,都與藝術有點聯繫。
此種活動,由古至今,不斷變化,不斷改進,不斷創新,其中不少已昇華至另一境界而成為藝術。
攝影的歷程也是如此。
攝影藝術是視覺藝術的其中一項。亦稱瞬間藝術或是選擇藝術。
瞬間藝術" 這名詞相信是由於Henri-Cartier Bresson提出Decisive Moment之後而被確立。

"選擇藝術" 這名詞是由於攝影跟繪畫不同,攝影是從世界裡選取畫面素材,而繪畫則是在畫面上創做素材。但小弟聽過一個比較有趣的說法,稱它為 "排拒藝術",理由是我們不單從世界裡選取所需的畫面,而同時間亦要拒絕不合適的畫面元素。而 "排距" 相對於 "選擇" 而言,更需豐富的知識、思想與經驗 (包括生活上、思想上及哲理上)。

一、 從技術轉移為藝術
技術不是藝術,但是藝術卻不能沒有技術。換言之,若要在攝影上有成就,首先要在攝影的基本功(技術)下功夫,它包括了曝光、採光、運用鏡頭、角度、構圖………等等,不斷學習及鑽研。如此一來,將會花去不少年月時間,因為它要從經驗的積累、錯誤的改進,領略而來。
單練好技術而無藝術可言,也是不成的,如何將技術轉移至藝術,這是攝影者所追求的。
首先如何將"情感"轉移至拍攝中,亦即是說,將景物或人物表現得更優美,更形象性及富有意義(內涵);因此在拍攝時如何將主題思想在作品中表違出來,是為主要。
其次就是"感覺"、"感受";這些主題更要借助媒介達成:
"文學"通過"文字"聯想表達此種現象。
"音樂"通過"音符"、"彈奏"、"演唱"表達。
"繪晝"通過"色彩"、"筆觸"呈現。
"戲劇"通過"舞台"、"道具"、"動作"演繹。
"攝影"則通過"鏡頭"、"膠卷"、"照片"顯示表達。
上述所提及的文字、音符、色彩、動作、鏡頭………等等,都是技術。要達到令人有"感覺"、"感受"那就要達到藝術的境界。
在攝影而言,如何著重晝面上的對比,均漴、物體排列的深度、色彩的明度、亮度、內容的深化,此種過程,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也不是短時間內便可克其功。
技術和藝術是相輔相承,互相因果的,有好的意念和好的主題或是優美的景物,運用熟巧的技術配合藝術思維、觸覺、聯想………好好地表達出來,否則衹是浮光掠影而已。


小弟的經驗,技術上的東西的確需要花不少時間,而其中對攝影最重要的應是採光、構圖與瞬間。

採光 — 光影的運用 (角度、面積、光質及顏色)。
光的角度有兩種,其一是相對主體,其二是相對相機。
光的面積指光源的大小,相對而言,雲霓天為大,窗邊光為小。
光質指的是光的擴散程度,又或是光線間的平行 (parallel) 情況。
光的顏色指的是色溫 (color temperature - kelvin),新名字叫 "白平衡"。

構圖 — 畫面元素及元素間相互關係的安排,包括取景 (選擇角度、排拒不需要的元素)、透視 (攝距及鏡頭運用)。

瞬間 — 決定性的瞬間 (Decisive Moment),一個攝影師在瞬間對現實的主觀印象。

二、 藝術的情感

藝術的情感是由本身自我的內心深處體蒈,它是充滿願望和慾望,想像與幻想、激動與衝動、游溢於腦海中、澎湃而激情地湧流出來。
它不會滿足於現象,從一個高峰又攀去另一高峰,由一個境界進入另一個境界。有些人踏入一個高峰已很吃力,付出及花費了不少時間及努力,有些已停滯不前,當然亦有不少繼續攀去第二個高峰,當進入第三個高峰,第四個高峰………已力不從心。作為藝術而言,是永無止境的。
最不幸的,有些人考獲了高級會士(F)便沾沾自喜,以為不可一世。其實在攝影而言,祇是開始攀上第一個高峰而已。
有人說,在拍攝時完全由直覺導引,這種說法,祇是涉及感覺功能,認知能力,甚至是下意識的一種經驗。
藝術攝影是需要內心的反應,產生不同的內心感受,如柔水遍溢或如巨浪衝擊,個人的直覺經驗和個人的意慾,情感湧流才是達至藝術的境界。
如何激發個人的藝術情感,實在是因人而異,有些人看到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便充滿澈動不已,亦有很多人卻無動於衷。情感的因素不是可以由學習中得來,而是個人的真誠,對事物的情意,對人、對物的愛心,真摯激情所散發。

「幡動心動,鐘鳴心鳴。」
上面兩句便是很好表達出什麼叫做情感,攝影家便需要此種情感觸覺。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充滿情感、意想,攝影藝術何嘗不是!

小弟對這段內容的簡單體會是:魔由心生,沒有心魔,便沒有藝術。

"風動幡動心動" 說的便是 "心魔"。

藝術需要的是慾望、幻想與激情。

三、 藝術的真、善、美

唯美主義和紀實主義一直以來頗具爭議,彼此均認為對方偏頗,不足以代表攝影藝術觀感,咸認己方的藝術境界較對方為高,甚至眨壓對方。
唯美主義一直認為"美"是藝術最高境界,美的線條、美的姿態、美的光色、美的造型、美的氣氛………,是美的審視標準。紀實主義認為他們沒有內涵、膚淺、表面化、造作、沒有生氣…………。唯美派駁斥他們以牦概全,無疑有些作品祇是追求美,但美也是內涵之一,何況不少作品中還充滿"感覺"及"感受"哩。
紀實主義認為以"真"為主,藝術不能離開人類生活,以人類的生活事物,動態為基礎,反映人生一些事態,是藝術無上境界。唯美派則認為他們為求祇顧存真,而忽略了攝影的特性(技巧、用光、構圖)雜亂無章,毫無藝術可言,並且要大篇幅文字才能說出所拍的是什麼東西,作品的內容要說些什麼?紀實主義者則認為他們所拍的瞬間變化,瞬間的事物這就是精髓所在,勝過千言萬語。
事實上兩派均有其優點及不足之處,如何將真、善、美表達在作品中才是最高無上的藝術境界。
所謂"真"是不做作、真純、真誠、真摯。至於"善"就是完善、妥善、無懈可繫,極其精煉,做到最好。
至於"美"就是美感,優美不單包括造型美、意境美,還要有內涵美。藝術攝影就是在此三方面致力追求,具有深刻性和創造性。

讀罷容老師對真、善、美的解釋後,小弟引用一些大師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單達到真、善、美的要求,並且還展示著一樣獨特的元素 — 決定性的瞬間 (Decisive Moment)。
但話說回來,其實大部份大師的作品都達不到真、善、美這麼高的要求,那更遑論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

小弟的想法是這樣,這些大師的作品大部份都不完美 (缺乏了容老師所說的 "善" ),再加上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喜惡,主體的選擇與排距,這些種種,都正正形成了他們各自不同的強烈風格。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世間那有真正的 "真、善、美"?
正如固體黃金裡的那一點點雜質,"不完美" (imperfection) 其實亦是藝術作品裡的一個特質。
四、 藝術貴乎創作

從很多作品中予人詬非者,便是抄襲成性,祇要某類作品之題材容易入選或獲獎,便趨之若觧,一窩蜂去拍,甚至詢問在哪裏拍?那個位置,那個角度?用什麼膠卷?用什麼鏡頭?什麼光圈?然後依樣胡蘆地去拍過不亦樂乎,作為新人,初初接觸攝影又甚或對這方面題材作為自己一種練習則無不可,但很多時作為展覽及參賽亦以此展示,則不無令人感慨不已。
攝影應與其他藝術一樣,不斷求新,不斷求變,否則祇有陷於呆滯不前,原地踏步,毫無生氣及新意了。
世界事物千變萬化,拍之不盡,在現實環境中吸取題材是非常豐富的,問題是你的觸覺如何而已。很平凡的事物,在作者的主導思想中匯合視覺,可以產生另一形式,不單予人欣賞及有不同的感受,而且彼此的思維交流更深化作者的意念。
攝影是一種空間藝術,又稱為瞬間藝術,不同於繪畫和雕塑,它反映覑人與現實時空的聯繫而又超越時空,此種假借想象而成某種視點的空間印象,可以使景物成為"象內之象"。再鯴它的導引帶至審美另一思維,時空的感受又成為"象外之象"。從運用技術性轉移至藝術性,此一論點雖然有其一定的難度及客觀的限制,但卻不應就此放棄。
因此"創作的意念"便帶我們殺出了一條出路來,因為創作是沒有規劃在某一個框框上,亦不受限於某種作風及風格與及手法,思維,也不會單以是用傳統相機膠卷,抑或是用數碼攝影製作。
它是主導我們一個概念,就是不斷追求,不斷創新。

小弟聽過這樣的論調,攝影發展至現在大概170年左右,尤以最近10多年來數碼攝影的普及,致使差不多所有題材及表達手法,都已被人拍過。小弟跟容老師一樣反對抄襲 (除了以學習為目標外),但對於 "不斷求新,不斷求變" 這想法,小弟有點保留。

小弟猜想 "象內之象" 可能是 "印象內之影象" (即較接近現實的影象),而 "象外之象" 可能是 "印象外之影象" (即較抽像或超現實的影象)。

既然談到 "創作的意念" (creative idea),小弟想介紹一本小書給大家 (1939年芝加哥大學的講義,1965年發行成書),作者是美國廣告巨匠 James Webb Young (已被列入廣告名人殿堂 — Advertising Hall Of Fame),他的這本小書 [A Technique for Producing Ideas] (台灣的譯本名為 [產生創意的技巧] ) 教授全世界廣告創作人最簡單的創作技巧,簡單而真實。這不是一本 "噱頭" 書,反而是一本談及 "意念創作" 的聖經。全世界頂尖廣告公司的創作總監,應該全都看過這本小書。如果想知道如何創作,這是必讀的一本書。

五、 藝術的意念

攝影是視覺藝術中較年輕的一項,是利用機械或電子科技,光學及媒體合成的一種藝術,它在構圖上配合了繪畫的理論,然後運用採光技巧、角度………等等特性,在今天的視覺藝術中,有其一定的地位。
前幾章均論及情意、創意,所謂"意"就是意境,講求氣氛、調子、意念,是作者一種寄意及抒情,將作者的感受情意抒發出來。
"寫意",性質上也屬於畫意的,所謂寫意就是因景生情,因情寄意,情由心生,借景抒情,凝聚為影象,拍成作品。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情緒都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锨。心境、情感、喜惡和加上個人的觀察力,素材極為廣泛。
對所創作的主體而言,靈感通過攝影的物化方式表現出來,也是情感呈現所在。
「意」必須與「情」結合,除了情意探厚外,還要具備可觀賞性,使人看出神韻、情意。
至於"意念"則是一種動機,感覺是自我的也是無形的,牽涉到複雜的動機、想象、思維,它與藝術的創作是息息相關的,運用自己熟悉的知識,將無形的意念使其具體化,在此項過程中,有時從開始的原先意念至完成創作後,又或有不同。
意念的產生,並不完全是虛幻,它是來自主義的因素,包括了文化、興趣、人格、個人修養………等等。另一方面又來自客觀環境,由現實社會剌激而言,成為一種綜合意念,倘若對周邊事物都意興蘭珊又何常有意念的激發。
意念不同於情緒,在拍攝前,攝影者可能沒有任何概定意念,看到什麼拍什麼,這種意念是很薄弱、很難成氣候,表達力不強,反映也差,也看不出作者的動機。
作者是對所要拍的有覑極其強力的意念,包括如何拍攝,用什麼手法、調子………,在作品中表達出其思想及感覺。
但亦有不少人認為先有意念反而拍不出作品,在強力的觸覺下(靈感)反而有出人意表的作品。
其實意念是一個思想設計,目的成熟的意念是要經過理性的處理。
至於攝影意念則包括了題材的編排選取角度,設計構圖,運用光線,影調的選擇。這些都是要一一加以思考。再加上本人的文化程度,生活經驗、經蒭、修養、學養………,在知覺層中形成意念情緒。
因此意念並非高深莫測的束西,良好的觀察力、敏銳的觸覺、深厚的情意便有很好的意念了。


***** (小弟的札記)

小弟嘗試把以上內容撮寫一下:
攝影師常被外物刺激或吸引,內心引起一種情感的共鳴。而這時,攝影師便希望利用自己擁有的所有方面 (不單攝影) 的知識和經驗,通過攝影/視覺語言,把內心的情感宣洩出來,反影在其作品上,並盡可能令到觀者產生相同的情緒反應、即共鳴。

意念並不是無從捉摸的東西,它其實是一個思想沉澱的過程。小弟上面介紹的小書 [A technique for Producing Ideas] 有非常系統化及清楚的解釋。
註:小弟把部份原文高亮 (highlight) 為暗紅色,意即小弟的撮寫並沒有包含這些部份的內容,原因是原文寫的是細節,而且很清楚。而小弟寫的是撮寫,所以,不想重覆內文。請各位不要忘記細看。

小弟把部份原文高亮 (highlight) 為暗綠色,原因是小弟想解釋一下這段:
容老師在這段提到的主要是 "有意識" 的拍攝方法,但相對漠視了靈感 (直覺/潛意識/下意識) 的拍攝方法。其實靈感 (直覺/潛意識/下意識) 並不是虛無飄渺的東西,它實是思想沉澱後的產物,跟容老師在上面所提及到的 "意念的產生" 其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東西。詳細內容可參考佛洛依德有關意識方面的書籍,又或小弟上面介紹的小書 [A technique for Producing Ideas]。

結論
每一位攝影者都會追求有較好的作品,不理會要花上十年、廿年時間,亦在所不惜。問題如何解決由技術轉移至到藝術性,這個歷程是需要多方面的修養下功夫。
一方面對"美感"的感受性不斷鍛鍊,另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各事項、事物、動態多加注意。
由於攝影是選擇藝術的一種,如何選擇素材、組合、融匯於現實生活、景物、事物,是技術轉移至藝術的一項歷程。
藝術貴乎創作,廣泛的題材可提供我們不少「原創性」的動力,而靈感亦可源源而來,最重要還是要富有"靈氣"而摒棄"匠氣"。
攝影藝術性表現在"真、善、美"三方面,應具有豐富的內容及魅力,達至盡善盡美。
由知性(技術)進展而為悟性,再而為感性是一個層次又一個層次的漸進,也是攀上一個高峰又攀去另一個高峰,藝術是永無止境。
藝術創作是感性的反映,理性的內涵。
藝術行為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藝術創作的行為,一是藝術欣賞行為。因此藝術必須有其「存在性」及「認同性」兩者兼備價值可知。
攝影創作的動機是自由而不受拘束,衝破一切 公式、禁忌教條,才能在藝術領域上創造新天地。
凡藝術作品必須能刺激起人的感覺與及激發起 喜、怒、哀、樂的情緒,有其可觀性及欣賞性。不僅限於器材、技術、構圖,亦應從思維、藝術、心態、情緒、感覺去探討。
藝術不是鑽往象牙塔,也不是玄之又玄,它的價值在於創作過程中如何顯露其個人質素的獨特,一件平凡的事物能化腐朽為神奇,源於作者的觸覺意念。
藝術工作者應以開放態度,能容立別人不同的風格、手法,當然擇善固執的一份堅持未嘗不可。事實上,並無絕對性,不斷求進、不斷創新,才是藝術者應有的心態。


***** (小弟的札記)

小弟的意見:
1. 攝影技術必須認真學習。
2. 美感可以是與生俱來,也可以經過長時期的培養而成。
3. 好奇心、觀察、學養、修養及思考,是進步的必要原素。
4. 思想沉澱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5. "藝術" 二字含意太廣,在這方面,我寧可做Henri Cartier-Bresson的追隨者:他否認自己的作品是"藝術"。
6. 攝影還是應該要有自己的堅持 ...... 如果你真的認識攝影,又知自己在做甚麼的話 ......
7. 最後,再推薦一本每個攝影師都應該看一遍的書 (攝影愛好者可以不看,因這本書很深):

[On Photography] by Susan Sontag (中譯本:[論攝影] 蘇珊‧桑塔格著)

沒有留言: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