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中外考古界關注的“南海Ⅰ號”沉船整體打撈項目,已于4月8日正式啟動,這艘神秘的古沉船有望在今年7月浮出 水面。從1987年“南海Ⅰ號”被發現至今,人們已經為這個水下考古奇跡準備了20年。這艘古沉船是怎麼發現的?載有多少文物?從何地起航又駛向何方?為 何沉沒?它的發現有何價值和意義?能否解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之謎?人們迫切想解開這一係列謎團。為此,記者獨家採訪了參與此項考古項目的廣東省文物考古研 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博士,請他細說“南海Ⅰ號”考古發掘過程中不為人知的故事。
“南海Ⅰ號”沉船距今至少800年,船上載有文物保守估計超過6萬件
“南海Ⅰ號”沉船的發現,純屬意外。但歷史往往在意外中改變了。
1987年8月,直屬交通部的廣州打撈局和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廣東省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在一 條古沉船中意外打撈出金銀器、錫器和陶瓷器等珍貴文物200多件。經鑒定,瓷器主要是中國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生產的,其中一條鎏金腰帶,在國內從未出土 過,疑是外國物品。這一意外發現立刻引起了考古學界的矚目,中國考古專家判斷,這艘沉船極有可能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
1989年,國家博物館組織水下考古隊,對這條被命名為“南海Ⅰ號”的古沉船進行考古調查,確認“南海Ⅰ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年代較早、船體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
2001年,在長達14年的等待之後,“南海Ⅰ號”沉船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再度展開。4月20日至5月19 日,考古專家對“南海Ⅰ號”的古沉船遺址進行了搜尋定位工作,弄清了該沉船的確切位置:珠江口以西、距陽江海陵島30多海裏海面下20米深處,被厚約1米 的淤泥所覆蓋。據魏峻介紹,由于沉船上的鐵質物品在海水腐蝕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將周圍的文物、貝殼和海泥等逐漸凝結成一體,目前“南海Ⅰ號”沉船表層已 被大塊凝結物所覆蓋。
從2001年至今,考古人員對“南海Ⅰ號”沉船先後進行了8次試掘或物探調查,打撈出水大量的金、銀、 鐵、陶瓷類器物以及萬余枚銅錢。根據水下試掘資料,沉船所載文物以瓷器為主,分屬浙江龍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鎮等宋代幾大著名窯係的外銷瓷器,造型獨 特,工藝精美,絕大多數文物完好無損。
從目前已經打撈出水的1萬多枚古銅錢看,北宋的居多,小部分為南宋時期,其中最晚期“紹興元寶”屬南宋高宗年間。按照考古學的年代判斷標準,可知“南海Ⅰ號”古船的沉沒時間不早于南宋高宗紹興年間,距今約800年左右。
2002年3月至5月間,水下考古人員清理了“南海Ⅰ號”船艙內約1平方米的范圍,打撈出大量精美文物, 僅陶瓷器就有6000多件,其中完好無損的有4000件。這些陶瓷器在船艙內碼放整齊,分門別類,應是一艘商船。由于“南海Ⅰ號”長約30米,寬近10 米,型深3米多。考古人員據此保守地估計,沉船上面的文物應該超過6萬件!其中不乏可定為國家一級、二級文物的精品。
船體端坐海底800年完好如新。是否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
自“南海Ⅰ號”沉船被發現至今,從沉船及船體周邊打撈出的文物中,有不少文物頗具西亞風格,如一條1.7 米長的鎏金腰帶,倣金屬器風格的瓷器和異域風格的花紋,其式樣、造型及風格都與國內同類物品風格迥異。尤其令人驚異的是,船上還發現了眼鏡蛇的頭骨。根據 這些線索,有人懷疑“南海Ⅰ號”是一艘外國商船。
對此說法,魏峻給予了否定。經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檢驗,“南海Ⅰ號”船體的殘塊包含了馬尾松和杉木兩類材質。因為馬尾松是生長于長江流域及其他區域的亞熱帶針葉樹種,因此“南海Ⅰ號”沉船很有可能是中國南方地區制造的一艘商船。
從打撈出的文物看,這艘船應該是從中國南方的某一個港口出發,駛向中東或者北非的某個國家。至于船主是中 國人還是外國人,現在還是一個謎。從已打撈出的瓷器看,有江西景德鎮窯係的青白瓷,有福建德化窯係的白瓷,有福建磁灶窯的綠釉瓷器和浙江龍泉窯係的青瓷 等,至今未見廣東窯口生產的瓷器。至于先前多有爭論的“南海Ⅰ號”是平頭船還是尖頭船、是平底船還是尖底船的問題,魏峻說,現有資料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只 有等到沉船整體出水後才能知曉。
不過,令考古專家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800年的古船船體竟然保存得相當完好,整艘沉船沒有翻、沒有 側,而是端坐海底。1987年沉船發現時,還有桅桿的存在。到今天,船體的殘木經化驗仍然完好如新,木材沒有腐爛。什麼原因呢?魏峻解釋說,主要是船體被 1米多厚的淤泥所覆蓋,木質氧化程度較低,使船體能夠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
“南海Ⅰ號”是怎麼沉沒的?是天災還是人禍?魏峻說,這還是一個謎。“南海Ⅰ號”沉船所處海域的海況簡 單,沉沒海域沒有暗礁,海底平坦,水流情況也不復雜,航行線路沿著海岸線行駛,沉沒地點距海岸線只有18海裏。推測由于惡劣氣候原因導致“南海Ⅰ號”海難 發生的可能性較大。關于“南海Ⅰ號”沉船,至今未發現任何古代文獻記載。
關于“南海Ⅰ號”沉船的文物價值,魏峻博士認為大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這艘沉船本身就是一件價值連城的文 物,對中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以及木質文物長久保存的研究提供了實物標本;二是文物的價值,船上載有文物應超過6萬件,其中不少文物非常精美,有些甚 至是專門用中國的原材料為國外客戶定制的生活用品,這些瓷器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中“來樣加工”的實物證據,對研究宋代的外銷瓷、對外貿易、經濟發展提供了 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南海Ⅰ號”沉船為“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證據。過去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大多都是依據文獻資料進行研究, 海洋航路上發現的實物資料相當稀少。而“南海Ⅰ號”沉船的海域應該在由泉州、廣州港經廣東西部沿海駛向東南亞乃至印度、西亞地區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 上,這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國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重要的實物依據。至于“南海Ⅰ號”能否改變中華民族的海洋文化史,隨著“南海Ⅰ號” 沉船的整體打撈出水,“海上絲綢之路”的一些真相將“水落石出”。
2006年7月,在陽江召開的“南海Ⅰ號與海上絲路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呼吁,應盡快開展對“南海Ⅰ號”的研究和文物的挖掘及整理工作,將來結合南海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其他遺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整體打撈”:世界水下考古史上首創外國專家驚呼:“只有中國可以做出來”
為了有效解決“南海Ⅰ號”沉船出水後的文物收藏、保護,水下考古專家根據“整體開發、原地保護、就地展示”的原則,創造性地提出了整體打撈的水下考古方案,並獲國家文物局的批準。據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