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Google
 
顯示包含「bike」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bike」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8-09-21

細說訓練強度

要如何有一個有效的訓練呢?首先得先從運動的強度分級開始。

一般我們常聽到的是:有氧訓練是提高耐力,無氧訓練提升爆發力,但這簡單的二分法是不夠的;我們今天就好好來說清楚講明白。

當你從跨上車,開始慢慢踩踏,逐漸提高強度,開始有點喘,很喘,到喘不過氣來,這之中其實歷經好幾個階段:

1. 暖身活動這個階段幾乎感受不到腿在用力,呼吸正常。

2. 耐力階段這個階段腿開始覺得有出力,呼吸較深較規律,可以持續一路踩不受干擾,如果維持在此強度,可以連續兩個鐘頭以上;前提是,須適時補充能量。

3. TEMPO階段這個階段腿出力更高,主要是要維持自己最佳的轉速,會覺得有點喘,打屁會因為喘而中斷,無法說較長的句子,一般在這個強度若不休息,可以持續1-2小時

4. 乳酸堆積閥值( LACTATE THRESHOLD)在這個強度,一路踩就會斷斷續續,若持續不休息,只能維持一小時。

5. 最大攝氧量(VO2Max)踩車聊天會很困難,大概只能撐10分鐘。

6. 無氧呼吸期至最大心跳( Max Heart Rate)連說話都有困難,只能撐1-2分鐘。

細分下其實運動強度在自行車有六種,且最重要的分別是在乳酸堆積閥值附近。

但是有什麼方法可以較精確的知道自己在什麼狀況呢?

一般是以心跳做為指標,較好的是用功率為指標;以心跳為指標,較方便,器材也較便宜。不過心跳反應運動強度較慢,會延遲個30-60秒,也就是說,當你提高運動強度時,心跳值會在30-60秒後才升至穩定,這在一些高強度短時間的訓練會較不精確;而功率則可以馬上反映出訓練強度。再者,戶外的訓練,因風速、路面、坡度的變化很多,心跳更是無法反映出及時的變化,所以現在選手大多以功率做為訓練指標。

那以心跳為指標,有哪一個數值需要先標定出來呢?以往我們都是以最大心跳的百分比為指標,因為最大心跳可以用(220-年齡)來預測,因最大心跳對一個人來說是不會變的,但是它卻無法反映初一個人的體適能狀況;舉例來說80%最大心跳對一個有規律運動的人而言,試很容易達到,且可以維持數十分鐘;但對一個從不運動的人,可能快要了他的命;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呢?那就是訓練的效果了。

訓練的效果

最大心跳==HRmax不會因訓練而改變,與年齡相關:最大心跳=220-年齡。

最大攝氧量(公升/分鐘)會隨著訓練而上升,可以相差倍數;不過最大攝氧量時的心跳(HR-VO 2m ax)會維持在90-95%最大心跳左右。

乳酸堆積閥值( LACTATE THRESHOLD) :會隨著訓練而上升,會越來越接近最大攝氧量的心跳值。選手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可以達到85-90%最大攝氧量的心跳值。

復習一下

HRmax > HR-VO 2m ax> HR-LT

最大心跳 > 最大攝氧量時的心跳 > 個人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

我們現在知道這之中的關連,如何應用呢?

其實最重要是找出個人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這也是選手訓練前的基本功課;找出這個值,再根據此來訂定訓練強度,每1-2個月再重新測就可以知道訓練成效,再依此訂定新的訓練計畫,不斷以此推演,再比較以往資料,對選手狀況就可以了若指掌。

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 ,最初定義是乳酸值突然上升時之運動強度,可以用心跳或功率表示;如ㄧ個人之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為140,則在超過140心跳的運動,會使的乳酸大量堆積,無法持續長時間運動,而至疲乏;而心跳140以下的運動,只要能量補充得當,則可以持續很久。一般這個數值是要一邊運動一邊抽血才可以準確測量,不過也有其他較實際的方法,可以間接測得,且有不錯的可信度。

****找出你的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

方法一30 -40公里計時賽的平均心跳數:很接近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

方法二20分鐘計時賽的平均心跳數x0.93:很接近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

在進行此方法時最好找長平路(火力發電場不錯),選定30-40公里路程,盡全力發功,可在60-70分鐘內完成最好,測試過程心跳上下最好維持在變化10%內,取這段時間內平均心跳值(一般心跳表均有此功能),就是自己的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

有了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 ,接下就可以定出訓練強度參考了。

這個是最基本的功課,不做以下就免談了。

1暖身活動: ≦68% HR-LT 。暖身及間隔訓練中間休息的強度。

2耐力訓練: 69-83% HR-LT 。持續2個鐘頭以上,只要熱量補充得宜,第二天不會有酸痛,可以每天做,但若時間超過3-4個鐘頭,可能需要超過24小時才能恢復。

3 TEMPO訓練: 84-94% HR-LT。持續30-60分鐘重複1-2次,一般可以在24小時內恢復,只要熱量補充得宜,第二天不會有酸痛,可以每天做。

4乳酸堆積閥值( LACTATE THRESHOLD)訓練: 91-105%HR-LT。持續15-30分鐘,中間休息10-15分鐘,可以重複兩次,理論上可以每天作,但一定要確定自己以完全從前一天的訓練恢復。

5最大攝氧量(VO2Max)訓練: 106-120% HR-LT。持續3-8分鐘重複5次,每次中間休息3-5分鐘,總訓練時間以30-40分鐘為佳,此訓練不需每天做,隔天已很足夠,但一定要確定自己以完全從前一天的訓練恢復。

6無氧呼吸訓練:>121% HR-LT。持續30秒-2分鐘,重複5-10次,每次中間休息3分鐘,心跳無法維持,與上次相差10%時就該停了。

7:最大肌力訓練:宜在上坡時做,較重齒狂踩10秒,重複5-10次,中間休息以自覺恢復為主。

這些間隔訓練,均是以同一強度,持續一段時間,一般建議是以拉長每次時間作為調整,比如最大攝氧量(VO 2M ax)訓練,先是3分鐘x 5次,漸漸進步到8分鐘x5次;當然也有人是調整次數的,自己可以試試看。

當你覺得可以輕鬆完成這些訓練,表示你的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已有進步,可以再次測量乳酸堆積閥值的心跳(HR-LT),擬訂下一階段訓練計畫。

Vo2 Max係一個數值,Vo2係1個測試!呢個測試係攞黎測受測試者的[最大攝氧量]=受測試者可以吸到最多氧氣值,Vo2 Max越搞=個肺越大!!

2008-06-07

剎車膠

* 將條WIRE完全鬆開
* 將2粒SCREWS調轉至中度位置(深度)
* 在制膠與車軨中間放一件約1MM至2MM之片(用摺紙都可以)
* 重新上緊WIRE
* 拿走制膠與車軨中間放一件約1MM至2MM之片

理論上應該無問題

如果左右制膠彈性不一, 就調轉SCREWS, 原理是左右平衡, 即一邊轉入時, 那邊彈性便較強, 但一定要右邊轉出方可察覺

關於兩邊平衡...
首先,你可以調較左右兩粒細螺絲(圖二,順時針擰右邊/逆時針擰左邊)以逹至兩邊平衡。同時,調較後要觀察兩邊制膠在制動時是否同時掂到rim,如果唔係的話,拆除其中一邊制膠,將一厚一薄介子調轉安裝可解決。

第二個問題...側邊兩粒螺絲...
你可以調較呢兩粒螺絲以逹至兩邊平衡,同時可以調較制手的鬆緊。
你會發覺,當你同時擰緊/擰鬆呢兩粒螺絲時,都能逹到兩邊平衡,咁呢兩粒螺絲有乜用呢?但你並沒有發覺,制手的拉力在你調較呢兩粒螺絲時已同時改變。如果你想制手鬆啲(即是較成容易板動),你只要將兩邊螺絲同時調鬆(逆時針調整),你會發覺,制手鬆了很多,容易板動。但要注意,太容易板動是省力一點,但也會造成危險,由其是前剎制,太容易板動會造成cup車的可能。

邊一邊貼得太近軨框,就將果一邊o既微調螺絲收實少少,而對面一邊就放鬆少少咁就 OK~

2008-06-06

高轉數

點解心臟強就可以做高轉數呀

高轉數時會心跳加速
心肺唔得就會極速谷爆自己

2008-06-04

大盤當然夠晒

53 大盤當然夠晒,不過追求速度既你,mtb 飛輪 係滿足唔到你的需求。

RB 飛輪的作用不容忽視。

11-12-13-14-15-16-17-19-21 / 11-23

前面個 幾個 11-12-13-14-15-16 對於你加速與保持速度起好大作用

所以換 RB 飛輪,唔換雙大盤,上斜就好難搞得上,昨晚我都係用 39 拖 21 上教育學院。

39拖21 齒比 = 1.85 53 拖 28 齒比 = 1.89 相差 0.05

所以大盤 53/39 飛輪 11-21 應該可以應付大部分的路線咖啦。。。

另39拖21 齒比 = 1.85 53 拖 28 齒比 = 1.89 實際只相差 0.0357

唔知架車個位夠唔夠裝,夠既話。。。下一步就係佢

不過 44 拖 21 上斜 齒比 = 2.0952 好重腳下!!

56 拖 11 齒比 = 5.0909 應該都可以啦!!

2008-06-02

大埔去粉嶺點行

其實有沒單車路行到, 今日走左一轉, 唔敢行車路, 上左行人路慢慢行... 又要過橋又要隧道...
途中遇上二三次亞SIR, 好彩都沒事..沿水渠邊出迴旋處

落隧道經過康樂園門口

再直去就得

推薦